宠儿爱女的新一代- 看箴言的教养孩子(Wisdom and Child-Rearing)
引言
福建人有一句老话“好竹出歹笋”就是说有优良的上一代,不一定会产生优良的下一代。相反的,有时“坏支结好果”负负得正,一个恶劣的环境反而会生出一个伟人,好人。
我小时候很喜欢养“孔雀鱼”Guppy, 尝试用最美的雄鱼与雌鱼配种,但往往生出来的小孔雀鱼,颜色,体型都不如他们的上一代,实验的很久,也找不到答案。
在这一课,我在看作者写如何管教子女时就在想,所罗门王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爸爸,他到底有没有好好的管教,教养他的儿女,若有,我们可以学习。但若没有,那为什么有记载在圣经里?
作为思考话题,我们这次采取一个不同的开场,就以辩论作为开始。以下为正反两方要坚持的前提,到底谁是正方,谁是反方,就有劳组长委派了。
脑力激荡
|
正方
:敬虔的父母一定会养育出敬虔的下一代。
|
反方 :敬虔的父母的儿女,大多数不会跟随父母的脚踪。
|
让我们仔细在这课看看箴言教养孩子的一些原则
原则一 孩子是谁?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127﹕3)
孩子到底是什么?这个夺了我们的心、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蠕动的小东西是谁呢?我们给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将决定我们以何种方式培养孩子。举例来说,假如我们相信某位广受欢迎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孩子只是一种高级动物,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我们只需借用埃斯顺服学校中训练德国牧羊犬的成功方法。如果这是真的,行为控制就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我们所选择的心理学家在理解儿童天性上有误,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只是智能动物,那么在他们进入成年后,我们将会为在子孙精神和感情上所做恶事付上巨大的代价。
另外,如果我们假设孩子天性无辜(没有错误,也没有个人的罪),直到他们大致进入该对自己为负责任的年龄,我们当如何解释他们从幼年时就有的愤怒、挫败感和自私?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假设他们不是罪人,我们当如何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每天都要经历的愤怒和挫败感?当我们的孩子为设法处理生活中的严酷现实问题而伤害自己身心的时候,难道我们只能站在一边无助地看着他们?一些家庭问题专家说,不,我们可以离开屋子,等他发完脾气,然后我们用其它事情来转移他的注意力。难道这就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呼召?仅仅袖手旁观,等着收拾残局?或者,我们蒙召要用一种更能影响他们发展的方式去引导和指导他们走上正路?我们怎么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呢?
神在他的话语中告诉我们,他用他的形象造了我们(男人女人)。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也拥有神的形象。我们必须抵制一切怂恿我们把孩子当作智能动物对待的方法论。这种训练方法在今天非常普遍,甚到被某些基督徒心理学家引入我们的信仰当中。如果我们要完成作为基督徒的父母呼召,我们必须全面按照神话语的亮光来认识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去捕捉现代人模糊的概念。
《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父母的孩子们,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或说﹕奖赏。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127﹕3)
意思是﹕我们作父母亲的,不是孩子们的拥有者(owner),我们只不过是经手人(manager) 而已。上帝把孩子给我们教育、管理十多年,目的是要他们长大成人,成为一个上帝能够用的人,就是﹕一个敬畏上帝,爱主耶稣、为祂而活的人。
简言之,夫妻生存的目的,并不是为孩子!你的孩子若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人物﹕比上帝更重要,比配偶更重要的话,你已经是一位偶像敬拜者,儿女成为你的偶像。这不是上帝的旨意,肯定不是蒙福的道路。上帝才配得作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孩子不可以作在我们心中的宝座上。
我们的责任是﹕「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这才是上策。
意思是﹕我们作父母亲的,不是孩子们的拥有者(owner),我们只不过是经手人(manager) 而已。上帝把孩子给我们教育、管理十多年,目的是要他们长大成人,成为一个上帝能够用的人,就是﹕一个敬畏上帝,爱主耶稣、为祂而活的人。
简言之,夫妻生存的目的,并不是为孩子!你的孩子若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人物﹕比上帝更重要,比配偶更重要的话,你已经是一位偶像敬拜者,儿女成为你的偶像。这不是上帝的旨意,肯定不是蒙福的道路。上帝才配得作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孩子不可以作在我们心中的宝座上。
我们的责任是﹕「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这才是上策。
讨论话题
|
1.
1.我是否尊重我的孩子们并视他们为独特的个体?
|
2.
2我是否认为他们和我一样拥有神的形象?
|
3.
3为了遵从圣经, 我对孩子的态度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
|
原则二 管教的目的是纪律, 纪律的目的是使人成熟、蒙福
管教或养育这个词含义相当广泛,它指的是教育孩子的整个进程。它在以弗所书第六章中被翻译成管教(discipline);在提摩太后书第三章中被翻译成教导(training);而在《希伯来书》第十二章中则被翻译成管教(chastenting)。因此,它指的是整个教育进程。养育包括教导、斥责和管教。在教育孩子进程的任何阶段从事教育的所有的人,都应该按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箴言三章11-12节:「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祂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祂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这段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论大人或小孩,所有上帝的儿女都需要接受爱的管教。
很奇怪,上帝的儿女却很容易轻看、厌烦上帝的管教。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听到管教的第一个感觉通常都是不太舒服? 「管教」(discipline)这个词有两方面的意思,消极的意思是「纠正、责备」,积极的意思是「训练、使有纪律」。
不管是纠正或是训练,创世记三章以后、犯罪堕落的人都不太喜欢。所有人都不会喜欢被纠正、被责备,而对于训练与纪律,我们通常也都觉得满枯躁、满累人的。但是,管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箴言三章13-18说,上帝管教我们的目的是要祝福我们:「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她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她的道是安乐;她的路全是平安。她与持守她的作生命树;持定她的,俱各有福。」这边讲得很清楚,管教、训练、纪律,只是手段,目标是得到智慧、得到上帝的话,让我们蒙福。成熟、蒙福是管教的最终目标。
家庭管教和属灵生活
在学习家庭管教和属灵生活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基本的观念。首先,家庭管教和属灵生活不是一样的;第二,我们要了解新约中如何使用管教(discipline)和门徒(disciple)这两个词。这些词的基本意思是训练一个孩子使之成为学习者或他人的追随者。
圣经使用管教(discipline)如此之多,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它的用意。管教(discipline)来源于教学关系的概念,它和门徒(disciple)指意思相同。因此管教意味着去门训,做门徒就要受管教。
圣经中,管教是父母的责任(弗6:1-4;箴1:8;6:20)。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要管教和教导他们的孩子。而孩子们,要顺服父母并向他们学习。
圣经中,管教是个积极的术语。它和惩罚是两回事。管教是一种教和学的关系。它基于教师的成熟和自律。下面概括了圣经中关于管教的观点:
1、 管教并不意味着惩罚。管教表示要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关系,它意味着通过他人的榜样来帮助一个人成熟。
2、 管教意味着你是怎么样的人比你的说教更重要。成为一个好的管教者是没有捷径的。任何人只要够大或够强都能实施惩罚,但只有受过门训的人才能管教别人。
在学习家庭管教和属灵生活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基本的观念。首先,家庭管教和属灵生活不是一样的;第二,我们要了解新约中如何使用管教(discipline)和门徒(disciple)这两个词。这些词的基本意思是训练一个孩子使之成为学习者或他人的追随者。
圣经使用管教(discipline)如此之多,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它的用意。管教(discipline)来源于教学关系的概念,它和门徒(disciple)指意思相同。因此管教意味着去门训,做门徒就要受管教。
圣经中,管教是父母的责任(弗6:1-4;箴1:8;6:20)。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要管教和教导他们的孩子。而孩子们,要顺服父母并向他们学习。
圣经中,管教是个积极的术语。它和惩罚是两回事。管教是一种教和学的关系。它基于教师的成熟和自律。下面概括了圣经中关于管教的观点:
1、 管教并不意味着惩罚。管教表示要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关系,它意味着通过他人的榜样来帮助一个人成熟。
2、 管教意味着你是怎么样的人比你的说教更重要。成为一个好的管教者是没有捷径的。任何人只要够大或够强都能实施惩罚,但只有受过门训的人才能管教别人。
3、 管教的责任考验一个人的成熟和自律。一个不成熟的、没修养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门训者。没有修养的父母会发现很难管教孩子。大多数成熟且有修养的人经常会比没有教养的父母更能管住他们的孩子。
4、 一旦管教的规则被冒犯,就需要惩罚。在箴言书中,圣经给我们很多惩罚的规则。按照圣经的原则,惩罚是始终如一和公正的、并要表现出父母的不悦。惩罚总是和过错连在一起,但不能过头而成为伤害,更不能形成错误的行为模式。读者应该去学习箴言书并写下惩罚的规则。
管教在一个健康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是必须的,它是家庭属灵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主里的管教和教导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弗6:4)。虔诚的父母通过他们教和学的关系把神的话语教导给孩子
讨论话题
|
4.
4.回顾我小时候,父母的管教是discipline还是punishment?
|
5.
5在管教(punishment)后我是否顺服(Obey)呢?
|
6.
6我对孩子的“管教” 是discipline还是punishment居多?
|
原则三 管教是“I say SO… You follow” 么?
在《箴言》二十二章第六节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话:“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个章节通常被看作是神给我们的承诺,
有些人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一个孩子在他小的时候接受了很好的训练(符合圣经的),那么他一生都不会脱离这个训练。一般而言,这种说法是对的。不管神是否使他获得了重生,这个人从小接受的道德观念会陪伴他一生,但这并不是《箴言》二十二章第六节的教义。
另外一些人这样理解这句话:如果一个小孩子在小的时候接受了正确的教育,但长大后误入歧途,将来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会重新回归正路。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对安逸有错误的理解。我有两个朋友居住在另外一座城市,他们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大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做了信仰表白,回归了主。我的朋友送她到另外一个州在基督徒学校上学,毕业后,女孩对她的父母宣布:“我对你们没有什么好感谢的。现在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我自己了,我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加入美国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在那个公社中过着混乱的生活。她给她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失望,但对于女儿这种精神状态,这对夫妇却不怎么关注,也不以此为负担。当我跟他们解释这种情况,并试着按圣经给他们一些忠告时,他们却告诉我们说,女儿已经进行了信仰告白,他们也已经把女儿领进了耶稣基督的家里,随着年纪的增长,总有一天女儿自己会回来的。他们不担心女儿的变化,也没有祈求神去怜悯女儿的心。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男孩。他在一个良好的教会环境中长大,也进行了信仰告的。他结婚是因为他让那个女孩怀孕了,婚后不久他离开了她。后来他又回到他妻子身边一段时间,但最终又离开了。他们对此的看法也一样:不要管他,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会自己回来的。他们认为,根据《箴言》二十二章第六节,神有义务把他带回来。
这样的父母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很多人对这段经文有误解,类似这样的例子也不计其数。对于基督徒父母来说,箴言二十二章第六节与其说是一个应许,不如说是一个警告。《箴言》二十二章第六节中的“他当行的路”在希伯来文的圣经中是没有的。希伯来文的圣经中说:“教育孩子走自己的路,到老他也不偏离。”
教育孩子走他自己的路,允许他们表达自己,做与不做由他们自己选择,如此这般,他们小时候形成的习惯会贯穿他们的一生。如果从小他们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好的生活原则,那么也不要奢望他们在成年后会学会这些事情。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你偏要把这当作一种应许,那它也是一个很消极的应许。如果你让孩子肆意妄为;如果你拒绝在必要的时候教训他们;如果你没能成功的管教他们;如果你没能成功的教育他们如何做大事和小事;如果你让孩子自己决定吃什么不吃什么,穿什么不穿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那么将来这些孩子将会是放纵、无原则的、不顺从主的。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警告。
杰伊就在他的著作《劝告能力》中指出:“这段经文是警告而非承诺。如果家长对孩子养成的不好习惯。因为孩子生来就有罪,对他们放任自流,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养成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旦这些坏习惯在孩子的幼年形成,那就会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教育孩子走他自己的路,到老他也不偏离”。如果真的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允许他们为所欲为,那只能会导致他们灵魂的毁灭。因为孩子是不可能打破常规的。孩子的天性是走向地狱的,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管教。
讨论话题
|
7.
7.回顾我在管教孩子时,我有什么做法?
8.
a我有引导他们做正确的选择
9.
b我替他们选择
10.
c我让他们自已选,从不过问
|
原则四 管教是“爱与杖”
依照箴言,管教孩子的第四个原则是,必须在爱的前提下去实施。
你若爱,就必须管教。“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23:13-14)我们是否爱神交给我们负责的孩子?我们是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丢入地狱,还是想看到他们免去神的愤怒?如果我们爱他们,愿意他们免去神的愤怒,神说,我们必须实施管教。管教是爱的证据。
在《箴言》九章十五节中,所罗门这样写道:“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智慧吗?我们希望他们充满的神智慧吗?如果我们不依照圣经去管教,我们就无法帮助他们;离开言语的责备和管教之杖,我们无法帮助他们。“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
所罗门《箴言》十九章十八节中又写道:“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你明白实施管教的必要性了吗?从字面上来看,这是生死攸关的事!你爱你的孩子吗?那就趁有指望管教他们。如果你爱他们,在他们尚年幼的时候就惩戒他们。因为随着他们越长越大,指望也越来越小。确实,只要他们还活着,就有指望;但如果我们不从婴儿时期就担负起实施管教的责任,指望会越来越渺茫。
我们真爱自己的孩子吗?《箴言》十三章二十四节中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或者趁早。在家中对孩子实施管教,这尤其是作父亲的责任。神说,你若爱你的孩子,就必须管教他们。爱和管教并不对立。有人告诉我说,他们太爱孩子了,不忍用杖打。他们说爱和管教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按神全权的话语,我可以说,管教就是表达爱。因为神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尽管另一方面我们尽力保护孩子,如果我们任由孩子走他们自己的路而不实施管教,这对世界,对孩子,对神表明我们轻看他们的灵魂,满足于看见他们一步步走向地狱。
爱要求我们管教。而依照圣经的管教是要在爱的前提下去实施。事实上,依照圣经的管教就如拥抱和亲吻一样,对孩子都是爱、保护和接纳的象征。你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出于爱对孩子实施杖打,这对孩子是保护的象征。那是爱的保障;是表明父母接纳他的像征。
《希伯来书》十二章为我们设定了样式。记住,我们是在神的权柄之下行使我们的权柄;我们是在反射他的方式和态度。希伯来书12章描写了神在管教他的属灵后裔时的方式和态度,即依照圣经的管教。在《希伯来书》十二章六至八节中我们读到:“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保罗在这段经文中鼓励我们,作为基督徒,当神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丧气,也不应忽视;而要把神管教的手看为他爱的表达。
神如此爱我们基督徒,他绝不会在我们偏离正轨上。神管教他的每一个孩子,当然,对各人的程度不同,但他管教他每一个孩子。所以,受神管教的孩子当把这看成是神爱他,接纳他的标志。这是一个确据,一个恩典的记号,表明神确实关注我们,当我们犯错时,他纠正我们。但如果我们没看到神的管教,那就意味着神对我们没有更深的爱,也就意味着我们是私子。“神放弃他们了”,正如《罗马书》一章中所记。对于所有自认为是神的孩子,但没有重生到神圣洁家庭中的人,他都如此行。
我们在家庭中所实施的管教是反映神的管教。因为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管教之杖的成圣影响,那就表明他们是不被认可,不被爱的私子。想通过对孩子放任自流来表达爱孩子的父母,事实上是把孩子当私生子,而不是亲子对待。他们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私生的,被厌弃的人对待。我们必须将主耶稣在《启示录》三章十九节对他的教会所说的话告诉孩子:“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我们必须这样对孩子说:“焦尼,玛丽,凡我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所以你们要发热心,在神面前悔改你们的行为。回到正轨上来并且持守,因为神说你们必须这样做。”
也请注意,神的管教本身意在纠正,而不是惩罚。我们来看《希伯来书》十二章十二和十三节。“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看他们得痊愈。可以肯定,神的公义要求他惩罚罪恶。他会这样做。在那个黑暗的大审判日,当他的愤怒上涨,他将掩面不施怜悯,将人的身体和灵魂都投入地狱。这是惩罚。但对于他的儿女,神的目标总是纠正。这不是报应或报复。他这是惩罚。但对于他的儿女,神的目标总是纠正。这不是报应或报复。他管教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他们所犯的罪惩罚他们;他是从纠正他们、使他们的脚走回正道、让他们再走上那条笔直的窄路的眼光来责备他们。
任何一种纠正,若想要被称为依照圣经的管教,它必须达到依照圣经管教的标准。在《希伯来书》十二章十一节,我们发现了对于管教的最低要求:“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喜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在这节圣经里我们看到,依照圣经的管教有两个要求。你两个要求都看到了吗?
第一个是:“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喜乐,反觉得愁苦。”如果没产生愁苦,就谈不上管教,你的孩子在受管教时有没有在大笑,或觉得好玩?那我们打得不够重;或者,他们有没有发怒,并冲我们大喊大叫:“我不要挨打,我讨厌你,你这个大坏蛋”?那我们管教得还是不够坚定。依照圣经管教的标志是忧伤痛悔,不是大笑或发怒。“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21)但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坚定地对孩子进行管教,我们就是惹儿女生气。你若把孩子打得太重了,你也见不到他生气,因为他已被打的意志消沉,没力气生气了。我们必须学会足够坚定地管教,既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我们需要纠正;我们需要弄清楚,我每个孩子在管教到什么地步就会为自己的悖逆产生忧伤痛悔;因为忧伤痛悔是依照圣经管教的标志。
第二个标志也在第十一节中:“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喜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后来却……结出平安的果子。”如果我们恰如其分地实施管教,后来必定会有结果——不是有时,不是偶尔,而是必定——用义来训练的必然结出义的平安之果。如果我们只给孩子带来了忧伤和痛悔,我们就没能成功地依照圣经行使管教。是不是我们定的标准太高了?不错,但这管教的标准是圣经里定的,任何没有达到这标准的都不能算是依照圣经的管教。记住,依照圣经的管教的最终意图是,使我们的孩子服从神的权柄;我们使用杖管教的所有目的是,使他们服从命令和神话语中的戒律。经过用杖管教之后,我们的孩子是听从了呢,还是依旧悖逆?他是不是立即去做,并且服管,还是仍不愿意听从?如果他心里仍有反叛情绪,那我们管教得还不够坚定;尽管他有忧伤,痛悔,泪流满面,但如果他仍没有听从,我们仍没做到依照圣经行使管教。他是即刻愉快地听从,还是勉强听从,仍然保留着一些悖逆之心?我一个朋友记得他小时候,他妈妈对他爸爸这样说:“再给他来点,他还不够愉快。”他说他小时候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现在他能领会其中之意了。只有到孩子以正确的态度毫不迟疑地听从,才算是做到了依照圣经行使管教。如果你必须打他第二次,那说明你第一次没能将信息传递出去。第一次就做好,你就不必打他第二次了。要做得足够坚决,平安的果子就会随之而来。
结论
在查考时,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原则,只是限于时间,只抽出四点来讨论,附录有许多的资料,特别是Brace
A Ray所写的不可不管教你的孩子Withhold not Correction更有许多许多让我们思考的亮光。以下也有两个网站链接,有影音版的讲道。
大家Enjoy reading与listening.
http://sc.haomuren.org/DispOneMessage.asp?txtOrgCode=HaoMuRen&Category=06-02&ID=HaoMuRen388944238682
不要忘了做功课。
结论讨论
|
1.
8当我管教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对他们表达爱?
2.
9我是不是常满足于达不到悔改和顺服的标准的回应?
3.
10我是在惩罚还是在纠正孩子?
4.
11我管教得是不是足够坚定?
5.
12我有没有使用杖,应不应该用?我还需要其它做法纠正孩子吗?
|
3 comments:
从小就听: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挖洞。" 这句话不仅用于出生所带来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所感受到的言传身教。因此,我支持正方观点。
问题老头
As Discussed last Saturday. Here the commentary by Clarke
Clar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Train up a child in the way he should go - The Hebrew of this clause is curious: חנך לנער על פי דרכו chanoch lannaar al pi darco,
"Initiate the child at the opening (the mouth) of his path." When he comes to the opening of the way of life, being able to walk alone, and to choose; stop at this entrance, and begin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how he is to conduct himself in every step he takes.
Show him the duties, the dangers, and the blessings of the path; give him directions how to perform the duties, how to escape the dangers, and how to secure the blessings, which all lie before him. Fix these on his mind by daily inculcation, till their impression is become indelible; then lead him to practice by slow and almost imperceptible degrees, till each indelible impression becomes a strongly radicated habit. Beg incessantly the blessing of God on all this teaching and discipline; and then you have obeyed the injunction of the wisest of men.
חנך chanac, which we translate train up or initiate, signifies also dedicate; and is often used for the consecrating any thing, house, or person, to the service of God. Dedicate, therefore, in the first instance, your child to God; and nurse, teach, and discipline him as God's child, whom he has intrusted to your care. These things observed, and illustrated by your own conduct, the child (you have God's word for it) will never depart from the path of life. Coverdale translates the passage thus: "if thou teachest a child what way he should go, he shall not leave it when he is old." Coverdale's Bible, for generally giving the true sense of a passage, and in elegant language for the time, has no equal in any of the translations which have followed since
箴言 22:6
现代标点和合本 (CUVMP Simplified, © 2011)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圣经 (Chinese Bible: Union Simplified)
教 养 孩 童 , 使 他 走 当 行 的 道 , 就 是 到 老 他 也 不 偏 离 。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 此节的希伯来文是特别的:חנךלנערעלפידרכו chanoch lannaar al pi darco
chanoch 的原意是“启动孩子的口或在他的路径的起点”。在孩童生命的起点,教养他能够独自行走,并选择.
父母要知道停在这个起点,开始一系列的指导与纪律,教导他要如何进行自己的每一步,他的需要,案他的职责,将来遇到的危险时,如何应对,以及上帝在人生路径的祝福.
将这些事上给他指示,如何履行职责,如何远离的危险,分辩所有谎言以及如何保守自己得到上帝的祝福,。在日常的生活里灌输这些价值在他的脑海,直到他们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象,缓慢的引导他,以难以察觉的速度教养,直到这些价值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象更变成了习惯。为他不断祈求上帝的祝福,实行这一切教养和纪律, 就是遵循了这段经文,智慧人的教诲。
Post a Comment